大观亭原本是安庆有名的风景区,可名胜随着历史的风雨而凐灭。只剩下余阙的墓和纪念北伐的烈士的碑亭,都在文革中受到彻底破坏。
大观亭座落在西门外墩头坡旁边的山上,门前有一道道台阶,约有二三十层,拾级而上来到门前,挂有大观亭小学的招牌。进了学校大门,只见一个小小的操场,不比一个蓝球场大多少,操场北边是小山,山脚下边是一墓园,中间一大墓,碑上有余忠宣之墓字样,两边的小墓据说是卫兵的,。墓地缩在小山凹里,两边是房子,这里荒草萋萋,藤蔓密密,时常有狐狸窜出窜进,大的有十多斤重,全身银灰色皮毛,人静时它坐墓边的台阶上驻视着周围,人称大仙。对它很爱护,从不伤害它。
据说说这余忠宣原是元朝末年的一名将领,他率兵镇守安庆孤城七年,兵败自刎,全家投井随从投河达七八百人
。不管他是为谁而壮烈牺牲,作为一个将军为职尽忠,不惜牺牲全家,这种精神不能不叫人肃然起敬,就连朱元璋都为之动容,令为之建墓立碑。墓园历时五百年的风雨,可是难逃文革的恶运,他的墓被胡乱的挖掘,也没挖到什么。与此同时,五中附近的辛亥时期的烈士墓也被挖开,抛棺于郊外,文革时,好像要人对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进行破坏,唾弃,蔑视。
沿余墓旁台阶上行至小山上,约有四五亩地,原是亭台楼阁,旧省会安庆人休闲娱乐的地方:喝茶、听戏、玩耍。这小山高不过五十多米,但座落在平地上,就显得特别高,站在这儿可以凭栏远眺:美水长江婉蜒,江水东流,滔滔不绝,湖光山色美不胜收,当年胡适、郁达夫、沈复都撰文赞誉。然而历史的风雨摧毁了蔚然壮观的名胜,人们在废墟上种起了一片桃林,春天的桃花盛开,红艳艳的一片,远远看去,好像天边镀上一层红霞。
文革时倡导学生学工、学农 学校砍去这片 桃林,先开荒种菜,这块几百年没动过的土地,被翻了个遍,挖出许多何首乌,大的近似小山芋一样,这何首乌几百年不知经过多少风雨才得以长这样大。后来又种上了麦子,一天校长让教师来割麦子,正当大家带着工具,作着吃新麦馍的美婪的时候,发现小麦头天被人抢收了。连拾麦穗的机会都没有,一调查是本校的一位桐城 籍的张老师所为。学校召开会议说说这事,大家都冷着脸不发一语,张老师也漠然的看着大家,那气氛真的好尴尬,这位张老师大概不会不知桐城张家七巷的故事吧,饥饿 让为人师表的教师也不讲礼义廉耻。我觉得那时上下都胡来一气,没有法制,没有道德,没有正义,没有是非。
山上的大观亭早已抵不住岁月的风雨侵蚀倒塌了。但在学校东边的一个小操场却立着纪念亭,据说是纪念辛亥革命烈士的,亭子正面看去有好大一块碑,大约有三四米高,碑左右有对联,依稀记得:忠魂怒捲伍胥潮的字样,碑的后面还有碑文。大家以为大观亭小学是以此亭为名,其实非也。据说当年在这个亭子里陈列徐锡林的遗物供人凭吊。学生在亭子的周围开花圃种花种竹,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。但是在1966年破四旧,教育局令学校拆除亭子,粗大的木料运到指定的地方,小的分给教师当柴火。神圣的文物再次遭到毁灭。
这所沉淀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大观亭,从山上到山下到处被翻了一遍,十年动乱彻底毁坏了她的容颜。现在这座历史名胜被一把小小的铁锁锁住了大门。不知怎么想起一句诗: 古人无复洛城东,今人还对落花风。
评论